对网络暴力零容忍 净化网络空气
近日,随着两会的召开,各种热门建议频上热搜,发人深思。其中如何治理网络暴力也是当前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就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法》,实现对网络暴力零容忍,净化网络空气。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在网络上分享生活、倾诉心事、自由创作、记录生活、发表言论,在网络世界里畅游无阻。一旦这种畅游无阻无任何约束管制,那就容易滋生问题,“网络暴力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它显然正在网络这片土壤上像癌细胞一样不断生长。
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思考过网络暴力的成因,笔者认为究其根本是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以及虚拟性等特征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们对道德与法律的意识,成为了网络暴力滋生的温床。这就需要加强社会平台的监管责任以及加大惩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中的反网络暴力条款。对于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以及歪曲事实等网络暴力行为,应保护当事人,对网暴者以及未履行相应责任的平台应明确其承担的责任。
网络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必须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保护当事人。但仅仅依靠法律是不够的,毕竟现在并未出台《反对网络暴力法》,并且“网络暴力”确实很难界定,它实际上只能归结到一种现象,而不能锁定到一个人。也就是说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网暴的,但个人的言语却能引发一场网暴。
因此,法律只是一种工具,真正要做到根除网络暴力其实需要依靠技术、教育等方面的支撑,就目前来说,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利用法律手段遏制网络暴力滋生趋势,使人们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另一方面依靠技术手段,将网暴信息储存,通过实名制等手段,将网暴者依照IP地址等刑侦技术手段进行定位。但要长久杜绝网络暴力还需要教育的灌溉。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该贯彻“尊重他人”的理念,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学会与他人情景置换。
只有营造对网络暴力零容忍的社会环境,才能彻底杜绝网络暴力现象,创造一个衔接现实世界的和谐、友爱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