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度 避免下阶段调研盲目跟风沦为形式主义

人阅读
作者:姚乘乘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再提“调查研究”,为本就热火朝天的“调研热”再添薪柴。两会议案离不开调研,经验总结离不开调研,“调研”在两会赢得满堂彩之后,势必成为下阶段工作重点。然而任何方法均非万金油,不看说明书,滥用调研策,只会导致调查沦为吃力不讨好的另类形式主义,磨刀不误砍柴工,锚定三度很有必要。

未来调研应有“准度”,摄影师要有“摄影眼”,画家要有“绘画眼”,调研人员同样需要精准瞄准问题。立足自身领域,结合实际情况,瞄准社会热点,把握网络风向,调研前必须做好“问题”笔记。当前社会存在哪些问题,调研目标存在哪些问题,哪些领域能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调研,调研是做功课,而不是采风。调研学校问题很空洞,但是调研初中生课间休息现状就很精准,想要调研有准度,需要提升工作人员大局观,同时亦需要具备分析力,才能够胜任调研责任。

未来调研应有“深度”,“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经验主义”是很多工作人员的顽疾。身居高位,师出名门,心理上自然会轻视基层群众,然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若想发挥调研作用,卷起裤腿,深入基层,很有必要。如何平衡快递“上门”“驿站”之争,需要深入基层,调研快递小哥,调研跑腿小哥,调研白领顾客,调研老龄顾客,将基层感受与大数据相结合,结果自然呼之欲出。有人质疑基层情绪太偏激,诉求不科学,然而至少他们的发言是“真”的,调研再科学却无法保障“真”,亦是水中捞月一场空。尊重基层,肯定基层,重视基层,深入基层,调研才能贴近基层。

未来调研应有“效度”,带着问题去调研,调研之中寻答案,很多基层工作者只具备问题意识,不具备答案意识。事实上问题通常与答案相互依存,这其实就是“枫桥经验”精髓所在,在问题中找到答案,让调研更有意义。调研不能一遍功夫两遍做,也不能雨过地皮湿,群众诉求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直面困难者最知化解之策,“调研”两个字缺一不可,应届生就业是老大难,应届生与企业为何难以双向奔赴,问题恐怕就在两者之中。当然,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及烂熟于心的储备,很难确保调研效度,更难以在调研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提前做好准备很有必要。

调研是一把名刃,然而如若不得要领,恐怕效果不如砍柴刀。相较于立刻下乡调研,倒不如提升调研相关能力。乱哄哄一窝蜂投身调研,对于财政支出,对于工作效率,对于政府形象都是打击,甚至会让基层群众疲于应付。此时不由化用一句广告词,调研虽好,但不要跟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