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妇女羞耻”,把“妇女”还给女性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因此也被称为“三八节”。该节日是为了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视“妇女”一词,正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不止是对女性群体的尊重,更代表着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
拒绝“妇女羞耻”,是对女性群体的尊重。国际劳动妇女节又被称为“三八节”,然而早年间,“三八”一词由于某些原因,却成为了一种暗含贬损性的用语。加之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女性群体开始出现“妇女羞耻”。一提到“妇女”一词,联想到的不再是坚韧、独立,而是将这一词固化为一种已婚已育、为家庭和孩子疲于奔命的大龄女性形象。同时也有年轻女性认为自己年纪还小,所以不是“妇女”,不想过“妇女节”。然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凡满14周岁的女性均为妇女。妇女一词不是贬义,小姐不是,名媛也不是,这些词原本都有着积极正面的意义,我们不应因为一些错误的引导就随意放弃这些词汇。正视妇女一词,也是一种对女性群体的正视与尊重。
拒绝“妇女羞耻”,更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近年来,一些商家将3月8日加上了“女神节”“女王节”等“名头”,同时开启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将原本有着重要意义的节日变成了和“双十一”一样的促销工具。当消费的意义大于节日本身的意义时,这其实也说明了女性群体正在与自己应得的权益地位渐行渐远。然而随着近两年来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清醒过来,打破了“女神节”这份由商家构筑的乌托邦“骗局”。“我就是我,不是什么女神或女王,我就是妇女,我应该过妇女节。”然而由于某些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商家也不愿轻易放弃这类宣传手段,时至今日,还是能看到不少在商品详情页里写着“女神节礼物”的相关产品。但仍然存在不代表没有效果,收效甚微也不代表毫无用处,清理沉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多一个清醒的人,也就多了一份觉醒的力量。
拒绝“妇女”羞耻,把“妇女”一词还给女性。这是对女性的尊重,更是对平等权利的尊重。这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更是对平等权益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