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丨“五一”街头忙碌的身影,他们让志愿服务的意义变得具象化
五一假期,杭州天气持续好转
恰逢清河坊历史街区焕新归来
大型杭派市集“天风集”也乘风而至
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
与此相伴的
还有头戴“小橙帽”,身着“绿马甲”的Ta们
这几日,在河坊街、吴山广场、南山路等热门景点和周边,这一抹“橙绿色”,无处不在,亮眼且温暖。他们协助交警劝导交通,为游客解答问题、提供凉茶……让数以万计的市民游客游玩尽兴。他们是由清波街道党团员和辖区社会公益组织成员组成的文明志愿者,假期里的每一天,他们都坚守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成为市民游客眼中杭州街头的靓丽风景。
刚过中午,河坊街华光路口,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天的客流高峰初现端倪。这里是河坊街步行街、吴山广场、吴山等多个景区和商业街区的出入口,几条道路交汇成点,由于没有交通灯,车和人一多,让本就不宽的道路显得拥挤不堪。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现场志愿者配合交警的指挥,一部分志愿者根据实现规划的路线引导车辆迅速通过或不要停留,而更多的志愿者则是手持文明宣传牌,引导步行游客迅速有序通过路口相关路段。“我们通过引导,配合交警疏通这个‘堵点’,让游客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可以在景点多玩一会。”一名志愿者表示。


每一名志愿者努力的背后,还有现场一位敦实的中年汉子的统筹协调,稍显引人注目。他叫杨王虎,是现场志愿服务的负责人,也是清波街道张能庆公益服务站的骨干。作为一名新杭州人,他参与公益服务已有十年,由于认真负责,服务有激情,很快从普通一员变成了骨干志愿者。
这些年,杨王虎干过的公益服务很多,从“无烟西湖”到“单车猎人”,西湖边、河坊街都留下过他辛勤的身影。这次的五一假期,他也没歇着,由于住得远,每天来回路上就要两个多小时,时间基本都花在了志愿服务上,但他却热情不减。对于清波乃至杭州的志愿服务氛围的变化,杨王虎有着切身感受。“假期志愿服务的报名人数远超我们的预期,各个年龄层的都有,在太阳下一站就是4小时,他们的坚持让我很感动。”志愿者的热情让他的服务情绪更加饱满。
这次的很多志愿者是00后,这些队伍里的“新面孔”穿梭在人流中,经历了几波游客高峰后,他们变得越来越有条不紊。来自浙江科技大学的李园园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服务活动,今年大二的她虽然脸庞看着有些稚嫩,服务态度却一丝不苟,提醒行人“垃圾不落地”、为游客指路……忙得不亦乐乎。身为杭州人,能为假日里为迎接游客出一份力,她觉得非常有意义。
假期里的吴山广场游人如织,地铁7号线吴山广场站C出口有一处“吴山益”文明驿站,这是清波街道去年7月建立的志愿服务点。对这里的志愿者而言,多了一层使命——许多游客一出地铁站就会看见他们,无形中成为游客对杭州的重要印象。这让志愿者们感到责任重大,再忙也是一丝不苟。
微茶楼是这里的特色服务之一,用的是陈年的福鼎白茶,消暑解渴、清热解毒,适合这个季节喝。细心的志愿者早早地在茶缸上撑起遮阳伞,前来喝水的游客络绎不绝,志愿者换水也比往常勤得多,一桶25升水10分钟左右就要换新。
除了喝茶喝水,这个点上最多的服务就是各种咨询,尤其以问路最多。“那里是步行街,西湖要往反方向一直走……”“河坊街就在前面,穿过广场就是……”面对游客的询问,志愿者总是耐心解答,还会帮游客合理安排路线,帮外地游客多看看杭州的风景。尤其是公交线路,怕对方记不住,志愿者每次都会多讲几遍,凭着这股认真劲,赢得许多来杭游客的点赞。
每一次服务,志愿者们听到的最多的是“谢谢”,而更多的是肯定和赞许的眼光——无声的点赞!“整个五一假日期间,我们在辖区里安排了500多人次的志愿服务力量。”在清波,每一名文明志愿者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与友善的力量,用热情与汗水擦亮杭城的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