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到底应该不应该延长需要多面看待
“五一”临近,“调休”的话题再一次冲上了热搜。虽然连续放5天假,但实际“五一”假期只有一天,尤其是4月清明假期和五一假期调休后,导致好几个周末变成了“单天”,前后要上好几个“六天班”,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吐槽,也有人戏称“这是自欺欺人的假长假”,人们不禁再问,我们当年的“五一黄金周”去哪儿?
其实自1999年国家第一次设立五一假期以来,虽然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人们出游意愿强烈,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最直观的就是交通的堵塞,人们出行困难,景区也是人满为患,许多出游后的人感叹不是去看景而是去看人,“假期体验”大打折扣。这也是取消“五一黄金周”的一大原因。
可是“五一”作为劳动者的节日,让劳动者能够享受到难得的“休息福利”是所有人的期盼,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而是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馈赠,所以这才有了“调休”的安排。但这一安排也有着不完美的地方,主要就集中在假期前后的“综合征”上,给大家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新的困扰。
于是适当延长假期的呼声也来越多。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来自著名媒体人胡锡进。近期他发文呼吁,应该让五一假期从一天调整为三天,让失去的“黄金周”,再次归来。理由是五一在春季,是全家出行最合适的季节,而拼出来的“五一”中长假,没有足够时候让大家充分休息,调休过程反而增加了大家的疲惫感。他还在文中说,如果调整2天有难度的话,增加一天效果也会很明显。
但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增加假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达成的,需要有方方面面的考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上做平衡,这个过程严格而又漫长,所以近一半年通过立法有所调整是不现实的。其实我国的假期放在全世界作比较,并不落后,可以说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我们国家还出台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鼓励大家“应休尽休”,弹性安排休假,但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够严格,职工“不想休”,单位“不让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其实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有些单位在“三伏天”放假,对坚守岗位的人发补助,得到了社会各界许多赞誉。但也要看到许多人为了多挣钱放弃休假,也有些人假期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反而忙于其他事务,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累。
“五一”假期就快到了,无论你对五天的休假有何种抱怨,都希望大家有意义的过完这五天,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让假期的真正作用能够凸显,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