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长不能“短”品质:微短剧亟须告别“野蛮生长”

原创 浏览量
作者:关惠玲

今年,短剧市场如同一匹黑马,在较短时间内占领网络视听领域“流量高地”,成为了一种极为流行的内容形式。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侵权盗版频发、无底线博流量、诱导高额付费等问题,这不仅损害了观众的权益,更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是短剧侵权盗版频发。不少短剧作品在创意上缺乏独特性和新颖性,彼此间互相抄袭,内容显得陈旧和格式化。大量短剧盲目追随热门剧集的潮流,抄袭其情节和元素,企图通过模仿来吸引观众。甚至,一些短剧制作者公然盗用他人的原创内容,或通过洗稿、伪原创、非法改编剧情等不正当手段制作视频,以此获取流量和利益。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损害了观众的观剧体验,更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和文明。

二是剧情“违规”吸引观众。因为传统影视剧受到审查限制,其呈现方式较为克制,无法深入展现某些“违规”情节。相比之下,微短剧更注重即时的吸引力,往往采用夸张且引人入胜的手法来展现剧情,这种风格确实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部分短剧制作者。追求即时的吸引力,舍弃整个故事的口碑,剧情上使出各种“违规”手段吸引观众,并且极度夸张,着重渲染。然而,这种过度追求即时吸引力而忽视故事口碑的做法可能会损害微短剧的长远发展。

三是极端手段让观众付费。短剧目前存在诱导付费、收费金额高和重复收费等乱象。短剧的故事结构跟电影相似,但被切成一分钟一集,以便于先把观众引诱进私域免费观看一段时间后引导付费。因为观众数量少,所以必须提高客单价。此外,微短剧播放平台多,而平台之间又相互引流、跳转,再加上收费方式多样,导致微短剧的付费乱象频频出现,尤其是对网络环境不太熟悉的老年人,容易遭遇微短剧付费陷阱。不仅如此,消费者往往还面临着投诉难、退费难的情况。

微短剧“野蛮生长”的背后,揭示了当前网络视频创作与监管的不足之处。然而,正如新生命的成长历程,微短剧经历了“初生”时期的蹒跚学步和野性的探索后,必须走向精品化与高质量的道路,方能焕发其真正的生命力。短剧产业的壮大需要在保障内容品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行业的规范性,拓展创新的营销策略,唯有如此,短剧产业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稳健而长远地迈向未来。

云雀融媒体

Copyright © 2016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64830号-1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

上城发布
上城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