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乐见中外美食交流频繁 传播饮食文化大有文章可做

原创 浏览量
作者:朱婷婷

美食向来是热门话题,五一假期旅游也离不开“吃”。这个“五一”,义乌因为汇集了海外美食意外成为旅游热门地。而中国美食在海外也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美食频频出圈。美食的网红体质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是一种符号,传递着历史、文化、习俗、信仰等信息。中国与海外美食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互动与认知,而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长,“饮食文化”大有文章可做。

中外美食需要多层次的“交流”。很多人反映国外唐人街上的中餐馆和中国多地国际美食节都很难吃到地道的中国菜或国外美食,往往因为本土化“改良”而口味不佳,大家都渴望吃到正宗的当地美食,外国人可能最熟悉的是中国的北京烤鸭、麻婆豆腐、饺子等,还有很多小众美食不为人知,没有“流动”起来,确保中国美食原汁原味走出去和海外美食正宗地道引进来是增进交流的第一步;另外,食品企业需要梳理品牌意识,了解当地文化差异和饮食习惯,注重食品质量,细分市场、因地制宜,将文化底蕴融入产品中,赋予食物精神内核,助推饮食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政府也应该搭建交流平台,组织烹饪大赛、美食节、美食之旅等活动,让美食“活”起来。

社交媒体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抖音、小红书、ins等社交媒体成为我们了解世界和社交的重要平台,“网红”时代更为饮食文化传播打开了大门。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如此火爆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社交媒体助推。李子柒一度作为现象级网红火遍全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田园生活和东方美食,作为抖音海外美食博主“四国特工”之一的“泡泡”吃遍美国,让大众更了解美国饮食文化……食物本身自带社交属性,美食话题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中传播扩散,而在华外籍人士、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群体则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传播者”的角色,但相关创作的质量和导向需严格把关,流量至上的粗制滥造会带来负面影响。除了个人,更多官方自媒体也应该主动“输出”,推出当地美食系列宣传,以食为媒,带动文旅经济。

美食无国界,“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无论在什么年代,哪个国家都适用,做好“饮食文化”这篇文章,不仅能满足大众“舌尖”需求、推广历史文化,更利于增进国际交流融合、助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