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边界让教育惩戒不再成为家校矛盾导火索
教育惩戒本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由于“舆论风波”和家长对“惩戒”的过度敏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想管又不敢管的尴尬处境。近日,教育部明确指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为教师合理履行管教责任打破了枷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敢用惩戒”,还要“会用惩戒”,让恰到好处的教育惩戒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敢用惩戒,减少教育管理束缚。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不在惩,而在戒,教师采取合理管教措施是发挥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重要环节。当下社会舆论对教育惩戒的偏见为教师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无形中施加了压力。教育管理手段遭到束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权威性的丧失与课堂质量的下滑。教师采取适度的教育惩戒,可以辅助提升教育质量。明确划分教师合理惩戒的边界,为教师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依据,是教育改革的进步。
会用惩戒,保证惩罚公正合理。不可否认,当下教师群体中仍有一些“害群之马”,对学生采取粗暴教育的手段,例如去年长沙一女教师用三角板将学生砸成重伤,引发社会对教师群体的更深误解。如何把握教育惩戒的尺度是关键。此次教育部明确指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将对学生“点名批评”“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等划为合理惩戒措施。接下来不仅需要教师保持良好的师德,不进行体罚等过度惩戒,同样需要全社会共同了解正确的教育惩戒范畴,既能对教师实行有效的教育监督,也能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教时更有底气。
用好惩戒,成为家校沟通助力。教师如何用好教育惩戒,使其成为课堂管理有效助力,关键还在于家校双方能否摒弃偏见,以正确的态度处理教育惩戒可能引发的家校隔阂。需要教师未来不断创新教育惩戒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信服,也能获得家长与社会的认可。还应当探索家校双方更密切的沟通机制,不同家庭所能接受的惩戒方式、程度有所差距,可以借助数字校园平台等方式促进家校信息进一步互通,完善阶梯惩戒制度,逐渐使教育惩戒不再成为教师课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将“戒尺”还给教师不仅是对教师惩戒权利的尊重,更是对学生教育的负责。如果让学生在温室里长大,缺少了恰当的惩戒,可能会使其未来出现对社会认知的偏向。因此,需要家长与社会增进包容与理解,使教师的合理惩戒成为春风化雨,帮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