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坊巷,时光深处的老街记忆

原创 湖滨街道
浏览量

PINZHIHUBIN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属于它的古老街巷;每条街巷,都印刻着属于它的历史沧桑。大街小巷,刻画出城市的肌理和年轮,描绘出生机勃勃的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积善坊巷↓↓

积善坊巷,是一条能一眼望到头但却历史悠久的小巷子。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温暖,仿佛这里的一切都处处透露着暖意,这儿也曾是不少牛人的居所。

积善坊巷,东起中山中路中段,西至青年路北段。南宋时,积善坊巷被称之为“上百戏巷”。当时巷内住着很多艺人,唱戏文的、敲锣打鼓的、还有卖艺杂耍的……巷子里咿咿呀呀,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巷中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的图文,描绘着小巷的历史。清朝时,顺治年间进士、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的家就在巷里。黄机官宦40余年,清廉自爱,孝顺祖母,世人称为“太平良相”,祖母蔡氏活到104岁才去世,人们认为,老人的长寿和她孙子积善行德有关。后来有人索性把那里叫做“积善坊巷”,又称“百岁里”。从中山中路进小巷,三号和五号墙门就是黄机的故居。该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的门窗样式,楼梯栏杆则带有罗马式风格,总体布局为典型中式传统合院民居,在装修的细部上则呈现出灵活多样、中西杂陈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再往里走,八号墙门里有一堵很高的墙头,这里是“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居,钱学森的外公和舅舅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钱家对面的房子外墙写着“云阁堂余”,据说是老字号“二我轩”照相馆老板余寅初的私宅。现在常看到雷峰塔倒前的黑白照片就是当年二我轩拍的《西湖风景》中的一张,这组照片还曾在巴拿马世博会上荣获金奖。

而这座小巷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当属十七号——1952建成的大华书场。大华书场是杭州城里赫赫有名的专业书场。最辉煌的时候,名家云集,书迷需要连夜排队抢票。吴越地区的票友与北人不同,不兴听那相声京戏,尤好评弹,《长生殿》《再生缘》《梁祝》这些作品也多亏这一载体得以保存良久。

夕阳西下,再看一眼街巷,它阅尽喧哗日升日落。这些老墙老房子里边,住着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原住民和一批又一批的新杭州人。或许,对有些人而言这里只是栖身安居之地,但对某些人而言那些曾经过往的历史岁月痕迹正是那个时代独有的色彩。而老街,恰恰最让人留恋的是回忆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