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新居民“落户”采荷 打造湿地重生新样本
近日,杭州市上城区采荷街道居民惊喜地发现,小区附近的采荷公园荷塘迎来了两位"新邻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和野生水鸟小鸊鷉(pì tī)。它们的到来,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


生态治理显成效
野生鸟类成“常客”


清晨的采荷公园荷塘边,居民们常能看到鸳鸯成双戏水,小鸊鷉(pì tī)潜水捕鱼的画面。这些野生鸟类选择在此安家,得益于采荷街道近年来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直接成果。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浮岛建设、水生植被恢复等综合治理措施,辖区内的荷塘及河道水质已稳定提升至Ⅳ类及以上,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很多鸟类都飞来‘驻扎’在采荷。"摄影爱好者王先生表示,他连续一周记录到1对鸳鸯在此活动。街道工作人员介绍,除水系治理外,周边还增设了生态缓冲带,减少人为干扰,正在构建完整生态链。




打造"最美公园"
提升居民生态体验

为助力上城区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建设,采荷街道近年来重点推进"采荷公园生物多样性友好细胞项目"。该项目不仅关注生态修复,更注重挖掘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走进采荷生态公园,随处可见精心设计的科普标识牌,介绍各类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公园内设置了昆虫旅馆、观景平台、滨水长廊等互动设施,让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近距离观察自然生态。

"以前带孩子来公园就是散步,现在可以教他们认识各种鸟类和动植物,还能通过图片了解科普知识,特别有意义。"带着孩子游玩的李女士说。




入选C40全球案例
打造湿地重生样本


近日,杭州市上城区采荷街道的荷塘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际气候组织C40“绿色繁荣社区”最佳实践案例,成为全球城市生态治理的典范。

目前,采荷街道正推进“生态荷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计划通过生态连廊串联全域水系,打造“五分钟生态生活圈”。继续增设水下摄像、湖面监控、水质监测,让市民更多角度参与生态环境体验,打造“水生态直播间”。荷塘畔,居民王先生架起相机记录鸳鸯育雏:“十年前这里还是‘小水塘’,如今成了家门口的‘生态会客厅’。”这片都市绿洲的蜕变,印证着城市生态治理的智慧与韧性。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水清岸绿,更要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遇鸟、环湖体验,真正享受生态改善带来的福祉。"采荷街道负责人徐先生表示。在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洲里,越来越多的"生态居民"正用它们的到来,诉说着采荷街道对绿色的坚守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