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 | 凯旋街道 汗水凝情思 巧构生活美——午间课堂重塑社区公共空间

原创 凯旋街道
浏览量
作者:凯旋街道社区学校、景秀社区

城市午休时间被压缩为外卖订单、短视频的碎片化消费,杭州市上城区凯旋街道社区学校联合景秀社区在这片时间的荒漠中开垦出一方绿洲。13:00-14:00这个被大多数人视为“午休时间”的时段,在这里被重新定义为“价值再生窗口”。这不是简单的课程安排,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实验,一次对现代都市人际关系的温柔重构。


走进中铁四局杭州地铁15号线9标项目工地的篮球场,地铁员工们正跟着专业教练学习搏击动作。“出拳要像盾构机推进,讲究稳准狠!”教练将传统搏击改良为“工地体能强化版”,让这些平日与钢筋水泥为伴的建设者找到了新的运动方式。随着“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的俚语深入人心,体重管理元年的“国家喊你来减肥”号召也在这群城市建设者中激起共鸣。搏击课不仅是一项技能培训,更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强健体魄的有效途径。每一次出拳都迸发着力量,每一次闪躲都展现着灵活,他们在拳脚之间重获身体的活力与自信。这种健身方式让城市建设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找到了身心平衡的支点,以实际行动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


搏击课


与此同时,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70岁的于阿姨正跟着杨珏老师学习“洋葱穿搭法”,她手中的智能手机镜头记录下自己尝试“错位扣法”的创意瞬间。这个将普通服饰转化为特色配饰的课程,引导学员在初春探索叠穿艺术与针织开衫的创意改造。不仅是时尚技巧的传授,更是一场代际对话的生动实践,居民们学习使用手机软件记录穿搭,年轻人则从长辈那里汲取生活智慧。当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同一个镜头下展现风采,数字时代的代际隔阂被悄然消除。


穿搭法


几步之遥的景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清秀学堂内,“景秀嘉 益耆秀”巧手坊的钩针课同样热火朝天。志愿者们秉持着以老带新的互助学习方式,一同学习钩针技艺,既提升了学习效率,又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毛线在指尖流转,编织出的不仅是围巾手套,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支充满爱心的团队已多次开展学习活动,并将精心制作的钩针织品捐赠至“凯小善公益格子铺”,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社会价值。“凯小善公益巴士”带着体温的手工艺品在社区中不断流转,恰似无数条隐形的丝线,将原本陌生的一个个个体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温暖的共同体,让爱与温暖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开来。‌


钩针课


篮球场里的有力呐喊、穿搭课堂的欢声笑语、钩针编织的细碎声响,交织成独特的社区协奏曲。上城区社区学院倪艾彤老师将这种现象称为“基层治理的基因重组”:“凯旋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用教育载体实现了多重破壁——既融通职业群体间的物理隔离,又消弭数字时代的代际鸿沟,更重构了‘授人以渔’的价值链条。”这些午间课堂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场所,而是社会关系重新编织的节点,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型孵化器。


当午间课堂的结课铃声响起,那些带着汗渍的工作服与记着巧思的时尚笔记汇入城市人流,悄然诉说着一个真理:最具生命力的社区教育,永远是那些能让陌生人变成同行者的存在。当我们在午休时间放下手机,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参与到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收获了技能,更找回了作为社区一员的存在感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