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文博荟⑧ | 桥韵稻香 乐学南星,在家门口来一场文化走读之旅!
4月27日,“乐学南星——南星街道文化特派员研学项目”圆满完成。此次研学活动,是南星街道和文化特派员一起通过梳理辖区大运河文化带、南宋皇城遗址文化圈等历史坐标,创造性转化形成“桥·田·路”文化矩阵,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乐学南星”研学线路,形成“走读+手作+研讨”标准化研学课程项目。春假第一天,15组亲子家庭在文化特派员的带领下,以古桥为文化探源的起点,以八卦田为文化追寻的重点,以龙山河为文化脉络的纽带,一同踏上了探寻南星街道深厚历史文化的精彩旅程。
海月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海月桥这座三孔石拱桥开始,关于南星街道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老师从名称由来、建筑特点及文化功能上讲述着这座横跨在龙山河上的时光见证者。从漕运枢纽到商业码头再到现代的居民区,海月桥见证了杭州城市空间的演变。
小朋友们也在了解了《清明上河图》上的木拱桥之后,亲自动手搭建起叠梁拱桥,逐步揭开木拱桥的神秘面纱。穿越时空,触摸我国古桥梁建筑史上那座熠熠生辉、堪称辉煌顶点的璀璨明珠!
化仙桥
沿龙山河缓行,青石板路仿佛低语着历史的古韵。当化仙桥的轮廓映入眼帘,老师从桥西南侧设立的石龛着手,化身为故事长河中的说书人,为小朋友讲述古桥所承载的文化信仰以及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
水澄桥
行至水澄桥,老师告诉大家,水澄桥不同于海月桥与化仙桥,它为三孔石梁桥。桥面由六块青石铺成水平梁体,下方设三个石质桥墩支撑。小朋友们也积极地围绕桥梁展开探索,观察桥身上的文字记载,细细临摹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桥梁文化,挖掘那些在时光长河中遗存下来的人文精神。
八卦田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八卦田作为南宋皇家籍田遗址,是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与象征符号。小朋友们通过研习《皇帝亲耕籍田图》、《康熙御制23幅耕图诗》以及授时历等文化遗存,深入了解了中国历代统治者重农思想的传播策略与实践路径。通过这些多元视角的解读,小朋友们也对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在这场文化之旅的终章时刻,小朋友们踏入八卦田开启采摘体验。他们穿梭于田垄之间,与千年农耕文明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握手。深切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朴素的劳动理念。
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面朝钱塘,背靠玉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这场以脚步丈量南星文化的研学,更是让大家对我们所居住的社区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乐学南星”系列将持续带市民解锁那些藏在社区里的历史记忆,在街巷阡陌间,看到文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