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夕阳红" ——上城区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智青

原创 采荷街道
浏览量

用心守护"夕阳红"

在杭州上城区采荷街道的居民区里,总能看到一位脚步匆匆的女性身影。她穿梭于夕阳红养老服务中心、邻里食堂与居民家中,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既有员工咨询工作,也有老人亲切和她聊家常。她,就是张智青,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也是杭城养老服务领域的“拓荒者”。从2008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人”,到如今服务超千人的养老行业领军者,她用十七年时光,打造了一张养老服务"金名片"。




专注银龄服务  她从"门外汉"变成"熟练工"



2008年,全市开始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熟团队,‘居家养老’到底做什么大家心里都没底。”回忆起创业初期,她的语气里仍带着几分感慨。后来,张智青带着3名志同道合的伙伴,在采荷街道一间不足30平米的办公室里,挂起了“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牌子。为了摸清老人的真实需求,张智青带着团队挨家挨户走访。有的老人因腿脚不便常年不出门,有的独居老人渴望有人陪聊,更多家庭面临“白天上班无人照料老人”的难题。“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独居奶奶,开门时眼里满是惊喜,拉着我们说了两个小时的话。”这些真实的场景让她坚定了方向:养老服务不是简单的家政劳动,而是要解决老年人的情感陪伴、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等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养老服务看似简单,实则荆棘密布。开办初期,许多老人对上门服务充满疑虑。面对困难,张智青没有退缩:“老人的不信任,本质是对服务质量的担忧。”她开始思考并摸索着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从仪容仪表、服务流程到应急处理,细化操作规范,并引入“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医疗急救、沟通技巧培训。“我们带着老人参观服务中心,让他们亲眼看到护理员如何培训,慢慢也就放下了戒心。”


凭借“上门走访—精准建档—按需服务”的模式,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迅速打开局面。短短几年间,团队从3人扩展到50人,服务覆盖当时城区数千名老人。



办好民生“食”事  她把幸福从舌尖暖到心间


2017年,细心的张智青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老人吃饭“凑合”“懒得烧”,在“吃”这个事情上老人很随意也很无奈。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她萌生了办老年食堂的想法。然而第一家“荷香居”起初运营并不顺利。“限定60岁以上老人就餐,客流量少,成本压力大。”陈智青回忆说,老年食堂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用差异化定价平衡公益与盈利。于是,她带领团队迅速调整策略:食堂向全年龄段开放,之后乐荷食光等10家幸福邻里食堂相继开业。


现在食堂的用餐对象不仅限于老年人,更有年轻人、还有小朋友。在菜品上,既有老年人适口的清单的饭菜,也有年轻人喜欢的减肥套餐。在价格上,实行差异化定价;90岁以上享受5折,80-89岁享受7折,60-79岁享受8折,退役军人、残疾人享受7折,外卖小哥享受9.9元特惠套餐。为了让群众吃地更放心,做好体重管理,食堂还提供代炒服务,居民在附近菜场买了自己爱吃的菜,就可以拿到食堂以不到10元的价格享受代炒服务。食堂其"餐饮+社交+健康"的创新模式被大众津津乐道。“现在,光我们乐荷食光,一天客流量可以达到500多人”张智青开心地说。



在张智青的带领下,他们的服务团队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实际困难,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灵。食堂留言墙上那句“这里吃的不是饭,是家的味道”,或许就是对这位"养老先锋"最好的褒奖。



如今,年过六十的张智青依然奔走在养老服务的第一线。她说:"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只要老人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