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文博荟⑳ | 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过七夕——雅集里寻非遗,青少年沉浸式玩转“乞巧节”
“老师,非遗缠花也太好看了吧!我能再做一个胸针送给妈妈吗?”“穿针的时候要稳住,慢慢来就能‘得巧’啦!”8月28日上午,由上城区南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的“我在新时代文明阵地过七夕—七夕雅集・非遗寻踪”活动,在复兴礼花园二楼热闹开启。
活动一开场,“国风签到”就把氛围感拉满。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格外亮眼——有的梳着古典发髻,有的穿着浅紫、粉白的襦裙,手捧着工作人员准备的古风签到贴,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七夕心愿。签到时,工作人员还为每个孩子送上了环保小礼品和宣传手册,既延续了古人“顺应自然”的理念,也让绿色生活的意识悄悄融入传统节日体验中。
而室内的沉浸式体验环节,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非遗瘾”——每个项目都源自传统七夕风俗,还有专业老师手把手指导,好玩又能学技能。
“穿针乞巧”是经典环节,孩子们拿着五彩丝线,眼神专注地对准7个针孔。“我穿完3个啦!”“再慢一点,最后一个就成功了!”欢呼声不时响起,顺利穿完所有针孔的孩子,举着丝线雀跃地向老师展示“得巧”成果;“投针验巧”则充满了惊喜,大家小心翼翼地把针放进水里,盯着水面屏住呼吸,“浮起来了!我乞巧成功啦!”,大家在趣味中感受古人的“小智慧”。
“凤仙染甲”环节最受女孩子欢迎。新鲜的凤仙花花瓣被捣碎成颜料,老师示范着如何涂在指甲上,孩子们围坐一圈,互相帮忙涂抹,“你的指甲像小桃花!”“我的比你的更亮!”叽叽喳喳的讨论声里,满是对“古人美甲”的好奇;“曲艺乞巧”则添了几分韵味,专业越剧老师先讲解七夕相关的选段背景,再逐句教唱,即使是零基础的孩子,也跟着旋律慢慢哼唱,稚嫩的歌声混着越剧的婉转,让现场多了传统节日的热闹。
“非遗缠花”作为收尾的“重头戏”,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老师详细讲解缠花起源于北宋,历经岁月沉淀,融汇绘画、剪纸、刺绣等多种工艺,是极具特色的传统美术项目。在制作环节,老师逐步演示,先将彩色卡纸精心剪裁出花瓣、叶片形状,再以铜丝勾勒轮廓,使其更具立体感与柔韧性。随后,孩子们手持各色丝线,小心翼翼地沿着纸坯缠绕 —— 随着丝线层层叠绕,一枚枚精致的缠花书签逐渐成形,大家迫不及待地展示起自己的作品。镜头里,汉服与笑脸相映,非遗手作与节日装饰相融,定格下这场“穿越千年”的七夕回忆。
下一步,南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将持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出更多非遗体验、民俗宣讲、古风市集类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居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