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南星共治荟⑧ | 一线日记:调解战线的“兵团战士”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新的发展背景对社会治理体系提出更新更高要求,上城区南星街道深化构建“一呼百应”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即呼联应、未呼先应、有呼快应”三大机制,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入微,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创新样本。乐活南星特开设《一呼百应·南星共治荟专栏》,生动展现南星街道各社区网格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
在司法行政“工作前线”,有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守护者,他们用情与法化解剑拔弩张的纠纷、用严谨的公证书给群众安心、用专业的法律知识排忧解难……他们身处法律服务窗口最前沿,用法治与温情回应群众。
今天,一起来了解上城区南星街道调解员徐曦明,听听他数十年来用兵团精神与党员初心守护社区和谐的故事。
八年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经历,锤炼出我坚韧的意志与坚定的使命感,也让我在退休后毅然选择扎根基层,投身人民调解工作。十年间,我参与调解了1000余起案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80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风雪铸魂 寒霜磨砺初心
1969年,17岁的我作为一名杭州知青,远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那段风雪中并肩战斗的岁月,让我深刻体会到使命与情谊的力量,也成为了我调解路上最坚实的精神底色。
2023年一个冬夜,社区两户居民因空调外机噪音发生激烈争执,最终报警处理。在警方建议下,双方同意通过调解解决纠纷。一接到派出所的电话,我立刻赶往现场,在寒风凛冽的楼道里摆开小板凳,与双方耐心沟通3小时。经反复疏导和协调,两户居民各退一步,就空调使用时间段达成一致意见,双方握手言和。那一刻,我仿佛重回兵团年代,再次领悟“团结互助、化干戈为玉帛”的真谛。
调解兵法 从战壕智慧到治理创新
调解现场,就像一场理性与情感的“精准战役”,首要的是平息当事人的情绪。我借鉴兵团时期的战术思路,提炼总结出“调解四法”:一是“穿插分割”,隔离对立情绪,避免冲突升级;二是“火力侦察”,精准定位矛盾核心;三是“围点打援”,切断外界干扰,聚焦问题本质;四是“重点突破”,以法理为基,以共情为桥,推动共识达成。
去年发生的一起宠物犬咬伤幼童案件让我印象深刻。家长情绪激动,犬主拒不认责。我采取“背靠背”分头调解策略,邀请专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并多次上门与犬主深入沟通。最终,犬主放下顾虑,主动探望受伤幼童,而孩子则送上一张画着“小狗握手”的涂鸦,彻底消融了彼此的隔阂,邻里之间重归于好。这件事让我深信,调解不仅是解决纠纷,更重要的是修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初心不改 深耕社会治理的“细微末节”
如今,我专注于警民联调工作,主要处理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纠纷。我深刻体会到,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生故事。
在一起家暴案件中,女方因缺乏经济能力不敢离婚,我主动联系妇联为她争取免费技能培训,同时说服男方签署行为承诺书。三个月后我回访时得知,女方已成为蛋糕店的裱花师,男方也再未动过手。他们的转变,让我更加坚定:调解的意义是给予人改变的勇气与尊严。
兵团精神教会我坚守,“枫桥经验”指引我前行。今后,我愿继续做矛盾的化解者、情绪的“翻译官”、社会关系的“修复师”,用温情与法理构筑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