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通了,邻里的心就顺了!

望江街道
浏览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顶着高温,望江街道大通桥社区心桥调解社队长王雪根,再一次登上21层高的居民楼顶。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他却毫不在意,专注地比划、解释,与住户王某和施工方共同商讨屋顶漏水修缮方案。这样的场景,对他和队员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时间回到2024年的夏天,望江新园二园外立面改造工程遭遇难题,不少居民舍不得拆除多年的保笼和花架,工程一度停滞。面对这一社区治理共性难题,社区整合辖区退休老党员、行业专家和群众“领头雁”等多元力量,组建起一支懂法律、通人情、有威望的调解志愿者队伍。


消息一出,响应热烈。退休老党员站出来了,行业专家站出来了,小区里那些默默奉献的“领头雁”也站出来了。王雪根、朱志才、孙国庆……这些平日里就和邻居们熟络的老面孔,纷纷戴上崭新的“社区人民调解员”胸牌,走上新的岗位。

图片


“一开始让我调解纠纷,心里还真有点打鼓。”王雪根笑着说道,“但慢慢地,每次看到邻居们解开疙瘩、握手言和,我这心里头就特别踏实,挺有意义的。”


这支队伍探索出一套高效务实的“三诊”工作机制。“日常坐诊”即每周固定时间在党群服务中心接待居民,记录诉求;“日常巡诊”即每日轮班在小区内巡查,主动发现问题隐患;“圆桌会诊”即每周五晚7点召开会议,集中梳理居民意见和纠纷线索。

图片


这套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显著。徐家埠社区的“帮家棒”调解队就在“日常巡诊”中发现过多栋楼的防火门存在老化和锈蚀问题。社区接到信息后,第一时间联系区城投集团,迅速推进了432扇防火门的更换工作,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图片


“他们不仅是穿梭在邻里间的调解员、社情民意调查的信息员,更是群众身边信得过、靠得住的自家人,是真正能把法、理、情说到老百姓心坎里的‘法律明白人’。”望江司法所所长周国宏说,“我们也希望不断发展壮大这支志愿者队伍,从中吸纳更多的人加入‘法律明白人’的行列,共同助力社区治理。”


随着基层矛盾纠纷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望江街道11个社区及辖区共建单位已发展了155名“调解志愿者”,组建了徐家埠社区“帮家棒调解队”、近江东园社区“安心调”、耀华社区“耀邻调解团”等特色调解队伍。各类普法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讲到全国模范法官授课,再到“法姐姐”公益服务队的普法课堂,法治精神正悄然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图片


如今,在望江街道的街巷里弄,像王雪根这样的“法律明白人”身影愈发常见。调解结束后,他们或许会顺路去菜场买些菜,或许就在小区长椅上和居民聊聊天。法律条文、邻里人情、生活琐事,在他们口中揉碎了、讲透了,化作寻常日子里的一句贴心话、一座信任桥。